*本文系《化妆品观察》9月刊封面专题“CS渠道下半场 巨头逆袭?”系列文章
2016年是韩国最大化妆品集团爱茉莉太平洋(以下简称“爱茉莉”)超速增长的一年。财报指出,通过向百货引进新品牌、增加专柜数量、发展电商,拉动了集团在中国高端市场的业绩增长——此类描述,这两年在跨国集团的财报中屡见不鲜。
作为韩国顶级的化妆品集团,从2002年开始爱茉莉向中国陆续引进了8个品牌,从高端线的雪花秀、赫妍、艾诺碧,到中端线的兰芝、梦妆,再到悦诗风吟、伊蒂之屋,覆盖了百货、专营店、单品牌店、电商等渠道。
高端品牌瞄准百货;单品牌店在Shoppingmall越开越多;8大品牌悉数进驻天猫……相比之下,爱茉莉在CS渠道的光彩有些“黯淡”。有观点认为,CS渠道已经被爱茉莉逐渐边缘化。
一直以来,CS店通常可以见到3个来自爱茉莉的品牌:兰芝、梦妆,和曾经的韩国爱丽。但其实由集团在CS渠道运营的,只有梦妆一个品牌。
2005年梦妆以“百货+专营店”的布局进军中国市场。据效力品牌多年的前高管介绍,梦妆在韩国只做CS渠道,当时在中国则以百货为切口,打造样板店、树立形象,品牌布局的重点也是CS渠道。
彼时正值CS渠道、百货渠道发展的黄金时期。资料显示,到2011年,梦妆在中国已经打通了650家百货渠道,并进入了2200家化妆品专营店,其渠道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
毫无疑问,梦妆在CS渠道取得过卓越成绩,品牌增长的巅峰期,其在百货和CS渠道的业绩占比一度接近五五开。改变发生在2012年。
2012年以前,梦妆在两个渠道的发展势均力敌,但从2012年开始,专营店的成本效应逐年增加,两个渠道之间的差距开始变明显。
到2014年后,CS渠道整体遭遇寒冬困境,单体店的存活率越来越低,这一年梦妆在CS渠道的网点数量下降到1674家。CS渠道遇冷是梦妆在这一渠道的发展陷入滞缓的首要原因。当时专营店之间陷入价格战,恶性竞争、杀价对品牌形象也产生了负面影响,窜货更是令品牌困扰。
和百货相比,专营店开店门槛低,作为外资品牌,梦妆对CS渠道的管控力有限。不仅是梦妆,兰芝遇到的窜货问题也很严重。兰芝进入中国15年,只在百货渠道深耕。产品人气高,但渠道管控力不足,出现百货抛货、批发市场窜货、水货流通等现象,导致其产品在CS渠道随处可见。
梦妆推行过一系列措施整改窜货乱价的现象,例如强化分销体系的管理、完善价格监控,加大对专营店教育培训、服务的力度等,用前高管的话来描述,“效果杯水车薪”,据其分析,今天专营店渠道对梦妆业绩的贡献大约只占两成,最多不超过30%。
这不是梦妆或兰芝一两个品牌的问题,而是韩妆在整个CS渠道的问题。
事实上,与这一时期CS渠道的混乱不同,梦妆在百货、电商的发展很顺利,品牌整体的生意快速上涨,分销系统丢掉的生意百货都给补回来了。
梦妆在CS渠道也不乏业绩出色的网点,比如合肥美林美妆的创始人武清林曾透露,在美林美妆的外资品牌阵营中,销售前三的品牌是巴黎欧莱雅、梦妆以及玉兰油。
不过整体来看,梦妆遇到的挑战还是很大。尤其是当前进入CS渠道的知名品牌越来越多,梦妆百元以内的彩妆、两三百元左右的护肤产品,在CS渠道有不少同档次的竞争对手,其中不乏有大集团背书的品牌,也不乏药妆、植物护肤等差异化定位更突出的品牌。
CS渠道之于梦妆,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黄金十年已远,渠道为王的时代不复,越来越多的品牌、渠道瓜分着美妆市场,梦妆欲在CS渠道再现辉煌,需要更有根治性的举措。
梦妆或许仍有做好专营店渠道的决心,但从韩国爱丽的代理权之争可以看出,CS渠道在爱茉莉集团已日渐边缘化。
韩国爱丽,也即今天的伊蒂之屋,进入中国市场比兰芝更早。
爱丽的前身是奥斯卡品牌(后被爱茉莉收购),1991年广州吉莉安日用化工有限公司成为奥斯卡中国区总代理,1994年奥斯卡更名为爱丽(ETUDE)。爱丽早期是做流通品,2006年后向终端品牌转型。
进入中国时间早、又由深谙市场的代理商运营,爱丽一度是CS渠道必选的外资彩妆品牌,一位前省代透露,爱丽在中国的销售额曾达到10亿元。
2013年,爱茉莉以单品牌店的形式将ETUDE HOUSE引进中国市场,取名“伊蒂之屋”。在总代权到期的情况下,爱茉莉终止了爱丽对专营店渠道的供货。当时一位代理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决策“不太厚道”,“爱丽在中国的知名度是代理商和店铺这些年一点一滴做起来的。现在看到品牌在中国的发展好,就要收回去自己做,对我们这些代理商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交待。”
伊蒂之屋的代理权之争让爱茉莉与CS渠道间的关系变得微妙。如今我们走访市场时,一些店老板对爱茉莉当年的做法仍颇有微词。
爱茉莉收回代理权后,原爱丽总代因早先注册了“爱丽”商标,在中国自创了“爱丽公主屋”品牌继续发展。一别两宽,在CS渠道风云一时的“韩国爱丽”已经沦为过去式。
这两年,虽然伊蒂之屋的表现差强人意,但同为单品牌店模式的悦诗风吟却势如破竹,成为教科书级别的开店范本。随着赫妍入驻天猫,爱茉莉在电商渠道的布局也日臻完善。如此一来,爱茉莉在中国的主力渠道变为了百货、单品牌店、电商,CS渠道的确日渐边缘化了。
这不仅是爱茉莉一家公司的问题。根据凯度数据的统计显示,2016年在韩国化妆品整体涨势大好的背景下,CS渠道在韩系化妆品渠道中的占比出现了较大比例的下滑。
萨德阴影尚未散去,韩流热潮逐渐冷却,无论是爱茉莉太平洋还是其他韩国企业都在思量,面对专营店渠道,韩企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