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品观APP《自在》栏目2018年第21周的推送,每周六早上9点与你不见不散
上美董事长吕义雄在微信里发了一组产品照片,配文说:
“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77年出生的我来自农村,一直以来做的产品都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自从我不参与产品开发后,把产品开发交给物质丰裕成长起来的90后,上美的时尚性,因此而改变。”
喜欢吕义雄的真诚,尤其直面不足的勇气。
走过了营销制胜的阶段,消费升级驱动下,审美成了品牌升级中最重要的功课之一。
刚刚落幕的CBE展会,从展商到论坛,科技力在强化。从本土品牌的参展来看,展位创新依然大过产品创新。
逛完全部展馆,从审美上可圈可点的不多。
缺乏美感大概也是产业发展的现状。
“化妆品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是栋方董事长唐新明对化妆品的定义。
非常认同。
品牌力重要的两翼是“审美力与科技力”。
科技是理性的积累,通过全球资源整合,能较快满足品牌技术升级的需要。
而审美是感性的,没有标准,是个体直觉。美与不美?都取决于品牌创始人的审美力。
特质极大丰富后,消费者在选择要不要买、买什么时,判断的依据也许会是这家店带不带感?这东西美不美?
所以,不管是做品牌还是做零售,美成了重要的要素,创始人的审美能力被提到更高的要求。
有多重要?有一则有趣的故事。
台湾作家蒋勋带着宏碁电脑创始人施振荣去希腊看阿波罗神殿。
走了几小时山路,到达目的地,施振荣一脸错愕:“我们走了这么多山路,难道就是来看六根柱子,还有三根是断的?”
蒋勋说:“施先生,你一路上说要创造自己的品牌,什么叫品牌?如果阿玛尼是品牌,香奈儿是品牌,那么这柱子就是希腊两千年的品牌。”
施先生还是摇摇头:“走了几个小时山路,就为了拍几张照片,太不划算了。”
施先生看到的是柱子,所以施先生始终没有做出品牌。
养生堂董事长钟睒睒是位优秀的产品经理。
为了农夫山泉高端水瓶身设计上完美表现长白山水源地独特的生态文化,花了足足3年时间,邀请了3个国家的5家顶级设计工作室比稿,一共经历了50余稿300多个设计才最终定稿。
纠结的背后是钟睒睒的审美力。
整合全球设计资源已经不是难事,如何给设计师提需求?如何提出修改意见?如何判断最终定稿?
没有审美力,跟设计师沟通都成问题。
为什么玛丽黛佳的每一款产品、每一个文案、每一场活动都能触动消费者的美感?
很少人知道,晓红在创业之初不到50人的团队时,就有十来个设计师的人才配置。
每年的跨界艺术展,她始终思考的是,如何将不同的美融合进去,链接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以及不同艺术领域的有趣元素,给更多人美的启发。
毫无疑问,审美成了玛丽黛佳的竞争力。
化妆品产业的下一轮竞争也许就发生在“美”的战场。
关于审美,木心先生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这当然说得太绝对。
审美力既然是慢慢形成的,当然也能慢慢养成。重要的是,是时候将审美力提升到企业的战略高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