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参加公司培训而导致的武汉新增本土疫情,让全球五大直销巨头之一——如新(NU SKIN)集团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根据流调报告,首批新增的4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均为外地来汉人员,主要是来参加2月18日-20日的如新培训集会,参与人员共计66人。截至发稿,此次疫情传播已导致23例确诊,其中20例为如新培训班学员。
今日(2月23日),如新集团在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此次活动为经销商自行组织,未向公司申请报备,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并表示将暂停湖北省所有的线下培训,进一步调查并严肃处理违规行为。
而此次如新备受关注,主要系其曾被指“传销”的历史被挖出,曾经的“直销帝国”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中国系最大市场
去年营收36亿
公开资料显示,如新集团是一家主营个人保养品和营养补充品的企业,1984年创立于美国犹他州,1996年在纽交所挂牌上市,1998年在中国建立研发工厂,5年后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根据天眼查,如新(中国)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下称如新中国)曾用名为上海如新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是一家1993年成立的外资公司,公司登记在册的参保人员共计435人。
截自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平台
化妆品观察查询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平台发现,如新中国在2006年7月获得了直销经营许可证,备案的直销产品包含4类121种,其中有101种为化妆品,包含眼霜、精华液、净肤露、护手霜等品类,其余20种则分别为果汁、胶囊等保健品,以及保健器材。
目前,上述化妆品在如新中国官网均有销售。据国家药监局信息,产品备案人分别为如新(中国)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和上海新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后者是如新集团在上海的个人保养品生产基地。
在如新中国官网可以看到,其售卖的化妆品价位并不低。以新动90天洁面套装为例,零售顾客价为2040元,其中包含3瓶100ml的净肤露以及3支15ml的眼霜,附送一个护肤导头。单瓶规格5ml的如新ageLOC茉莉精油,零售顾客价达到995元。
截自如新中国官网
此外,从近年公开报道可以看出,入华19年,如新集团一直在加码中国市场。
2014年,如新斥资近5亿元,在上海投建大中华创新总部园区,这是其规模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项目;2019年10月,再耗资3.6亿,动工大中华创新总部园区二期项目。截至目前,如新已建设全国41家体验店、9个仓库以及2个工厂。
如新集团首席执行长伍瑞德曾透露,2017年,在如新集团全球近50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市场营收占比近32%。
而据今年2月16日,如新集团公布的2021全年业绩报告,去年共计营收26.9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0亿元),同比上涨4.41%。其中,中国区仍是其最大市场,期内业绩约为5.6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亿元),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21%。
根据直销登记信息,目前如新在中国市场共有25个分支机构,在册直销培训员有190人。其中,湖北分公司地址就在武汉市江岸区四维街新长江国际,距离此次培训会所在地江岸区华清园小区仅700米。
深陷“传销”争议
曾被罚款486万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如新手握直销经营许可证,但却始终没有摆脱“传销”嫌疑。
据此前公开的如新内部课件,其将营销人员划分为SR、SE、SSE等7个职位等级,职位工资从0至10000元不等,根据贡献指数进行晋升。而据内部培训讲师讲解,第一级即星级客户,购物超5000元就能成为VIP,第二级是见习零售商,销售或自购的营业额需超5000元,4个月内营销额超3万,就成为了正式零售商。
随着后续职位的晋升,零售商还可以通过培养手下经销商实现新的跃阶。而这与传销中的金字塔结构与“裂变”模式极为相似。
因此,早在2014年,人民日报就曾连发3篇文章揭露“如新骗局”,经调查,国家依法对如新公司及相关当事人的违法违规行为作出处理,如新累计被罚款共计486万余元。而据报道,上世纪90年代,如新集团在美国也经历了多年被调查,并曾缴纳150万美元罚款。
截自人民网
2019年,如新中国销售人员林某生病后拒绝就医,靠喝如新果汁“排毒”,最终不治身亡。同期,一位身患“红斑狼疮”的24岁女性,在吃了4年如新产品后恶化为尿毒症。这两起事件导致如新在中国市场负面热度达到顶峰。
在传销疑云之外,如新也存在着虚假宣传的问题。据报道,在如新早期对外宣传中,旗下某产品胜似“仙丹”,可以使“偏头痛减少57%,假性脑瘤减少96%,高血脂症减少63%”。
此后的如新,虽然笼罩在负面阴影下,但相关从业者对于该品牌的“狂热”并没有消减。就在因疫情导致如新冲上热搜的前几天,《福布斯2022年度全美最佳雇主榜单》发布,如新集团二度上榜,排名57位。截至2022年2月10日,如新集团员工数达2.6万人。
此次武汉培训会议组织者、如新(中国)日用保健品公司的上海经销商——上海舍耀市场营销服务中心法定代表人顾某,在接受调查时还再次强调,“我们是正规企业”。
中国直销30年
进入“最严监管期”
1990年,第一家从事直销经营的广州雅芳有限公司设立。至此,中国的直销事业拉开序幕。安利、雅芳、玫琳凯、完美等直销企业扶摇直上。
但由于该行业鱼龙混杂,此后多年间,直销一直与传销脱不了干系。2005年,国务院出台《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区分开直销和传销,并将直销业规划为合法行业;2006年,中国正式采用直销经营许可证,并于当年发放了92张直销牌照。此后直销行业进入黄金十年。
2018年,丁香医生发文曝光权健的骗局,再次引燃了国家对于直销行业的管控。次年,国家商务部表示:已经暂停办理直销相关审批、备案等事项。同时,在清理整顿的基础上,商务部将推动完善直销相关法规制度,加快建立直销企业和主要从业人员信用黑名单制度。
彼时有行业人士指出,“中国直销将面临史上最严监管考验”。
化妆品观察查询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平台发现,目前在国内进行过直销备案的企业共计89家,最新的一条备案记录是汉德森日用保健品(上海)有限公司,时间显示为2018年1月19日。
截自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平台
曾有预测分析,国内直销行业规模在2023年将突破3000亿元。但事实上,受国家管控和疫情影响,直销行业在近两年呈下滑之势。《2020年中国直销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直销行业总体业绩为1500亿左右。而在2017年,63家直销企业总业绩达到1964.43亿元。
“这个行业比较低调,尤其权健出事之后。”一行业资深人士透露,这几年大部分直销企业都在转型,收缩原来的主业业务,并开展了自己的小程序进行卖货,“什么都卖”。
典型如直销鼻祖雅芳。2019年初,雅芳宣布放弃直销业务,拟构建“美容专卖店+电商+化妆品专营店/商超”的全渠道发展之路,但转型成效似乎并不乐观。次年,雅芳被巴西美妆集团Natura&Co收购。
截自如新官方商城小程序
如新集团在疫情发生后,也曾表示业务重心将转移,侧重于个人健康保养相关产品的运营,并推出了美容仪器等产品。在2020年上海进博会上,如新携新品仪器ageLOC Boost瓷光机进行了亮相。
在上述资深人士看来,“国内对直销印象可能有点妖魔化,这源于发展不规范,以及监管的脱节。”据透露,其公司旗下化妆品也布局了直销渠道,从合作来看,部分直销企业对品质要求较高,“不要清库存的货,甚至比做抖快平台的那些更要求品质”。
不过眼下,受权健、如新等事件影响,直销渠道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之路还尚未可知。
2022CiE中国化妆品创新展,将于2022年4月13日-14日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幕。本届创新展设置了4大展馆,展出面积达4.5万㎡,预计专业观众超过4万人,美妆行业的重要客户,都将汇聚于此。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立即报名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