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5~30岁的城市职场女性在使用护肤品的入门阶段,还给过国产品牌机会,那么,随着她们年龄的增长和收入的增加,在购买化妆品时,这样的机会似乎已慢慢让渡给进口品。
品观网(pinguan.com)通过对多位不同社会身份、不同职业的女性的采访发现,进口品在25~30岁的城市职场女性的化妆台上占领了“绝对高度”,国货则难觅踪迹。
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显然,这与25~30岁的职场女性化妆品消费习惯的转变不无关系,尤其是进口品层面的消费习惯。
那么,在进口品消费上,25~30岁的职场女性到底有怎样的偏好呢?
常用品牌以欧美、日韩进口品为主 含少量一线国货
品观网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受访者在18~22岁时,大多是跟随妈妈从洗面奶、面霜开始接触化妆品的,或者是与同学一起逛校园周边的化妆品店时才对化妆品有所认知。最初消费,会购入以相宜本草、美肤宝、百雀羚、丹姿等为代表的护肤品,或者以卡姿兰为代表的彩妆。而这个阶段的购买渠道,则是以超市和CS门店为主。
而随着受访者步入职场,收入逐步增加,信息来源和购买渠道也更加丰富,她们日常购买的化妆品变逐渐被进口品所替代。我们先来看一组受访者的化妆品消费信息,见下表:
从表格中可以直观地看到,这群25~30岁女性受访者的常用品牌中,欧美系和日韩系占据了大头,其中欧美品牌占到40%、韩系品牌占到36%、日系品牌占到16%,而国货品牌则只有区区8%的比例。
而从受访者的月均消费额度与常用品牌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受访者收入越高,对进口品的选择偏向就越明显,选择国货的比例也越小。
需要指出的是,受访者提及的三个常用国货品牌相宜本草、百雀羚与卡姿兰,在国内皆位居护肤和彩妆一线,而三四线国货品牌在受访者的化妆品名单上则基本“绝迹”。这一不容忽视的现象说明,本土化妆品并不受年轻职场女性重视。
为何会如此呢?品观网记者从与受访者的交流中找到了一部分答案。
就职于行政岗位的薄荷表示,自己平时工作较忙,所以很少逛化妆品店,只是偶尔会在周末到大型超市采购生活、日化用品,顺便买一些化妆品。而在超市里,大到洗发水、面霜,小到牙膏、肥皂,她选择的还是以进口品居多。
虽然如沃尔玛、家乐福、中百等商超的货架上也有很多国货品类,有的代理商或品牌还会包下超市中岛促销台的位置,再配备专门的BA进行推销,但薄荷觉得这样的“大卖场”推广方式有点LOW,BA的“紧迫盯人”行为也会引起她的反感,所以她很少购买。
从事媒体行业的记者小月则表示,进口品在产品功效上是国货所不能比拟的,尽管进口品的价格贵一些,但她更愿意选择有口皆碑、效果显著的产品。比如,在美白和抗衰方面,她就偏向于选择雅诗兰黛和雪肌精这类产品,而不是宣称有同等效果的国货。
“脸只有一张,要对它好一点。”小月笑着说。
购买渠道日益多元化 产品质量仍是关键
尽管受访者都没有直言,但可以看出,进入职场后收入的增加,是她们有能力选择价格稍贵的进口品的关键因素。而购买渠道的多元化,则是影响她们选择的另一股力量。
那么,这类职场女性都是在哪些渠道购买进口品的呢?这里再看第二张表格。
从表中可以看出,25~30岁职场女性的消费观念和购买渠道已经和学生群体以及30+人群有很大不同。在受访者中,习惯通过熟人代购进口品的比例是最高的,其次是通过跨境电商购买,而在CS店、百货专柜、大型超市购买进口品的受访者比例大致一样,不相上下。
从事运营工作的妞妞告诉品观网(pinguan.com),自己的亲戚朋友有不少能够提供真实可靠的代购服务,价格也很合理,所以她的化妆品基本上是通过熟人代购的。只有在需要大量便宜的日化用品时,她才会去超市逛逛,基本上选择的是宝洁这类开架日化品牌。
小月则指出,她的化妆品主要是在丝芙兰、屈臣氏等店铺以及电商网站上购买的,“在实体店可以直观感知这些商品的质地、气味、颜色等等,价格合适就会当场买入,但如果实体店与网上差价很大,则会考虑在网上购买”。
她还特别提及,因为害怕买到假货,她一般只在品牌的天猫旗舰店,或者京东和考拉海淘的自营渠道购买。
“网购不仅仅是有价格优势,在选择上也更加自由,不会出现逛了半天不买东西、BA甩脸子的尴尬。”小月补充道。
从事美工行业的梦梦告诉品观网(pinguan.com),自己会在逛屈臣氏、娇兰佳人等化妆品店时,买一些需要的进口品,一般是防晒品、化妆水、美妆工具等小单品,一旦需要购买单价较高的护肤品和彩妆品,她会选择去考拉、京东等跨境电商的网站看看。
这些网站与门店的差价有时候会比较大,对于每个月开销较大的梦梦而言,她会选择价格优势更明显的渠道,不过,偶尔也会对电商平台上商品的质量产生质疑。
从沟通中得知,受访者对化妆品是否是正品、渠道是否正规还是最看重的,其次是价格因素,最后才是购买便利度和购买时的体验度。这对CS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门店能多突出正规正品的特点,加强这方面宣传,同时凸显活动价格优势,想必会大幅增加对25~30岁职场女性的吸引力。
兰芝在光谷商圈开展活动
品牌宣传最能影响购买决策 口碑相传也很重要
对于品牌或化妆品店而言,什么是最能促进25~30岁职场女性消费化妆品的因素呢?
有3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最看重的是品牌的宣传,包括电视广告、平面广告、地铁广告上出现过的进口名品宣传,对她们的吸引力和购买决策影响力很大。而27%的受访者会听从朋友的推荐,一些朋友使用过的、口碑较好的产品,她们会更加放心去购买。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CS店在受访者的购买渠道比例上只占到15%,但在她们的决策来源上的占比却达到18%,这表明BA的引导和推销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孕妈JOJO告诉品观网(pinguan.com),自己并不是很懂化妆品,加上孕期皮肤比较敏感,所以在逛店时会听取BA的介绍。只要BA的推荐中肯,不是给她强行推销卖货的感觉,她一般会在BA的引导下购买合适的进口品。
随着信息来源的丰富和宣传渠道的扩展,美妆博主和微信公众号对25~30岁职场女性的决策影响也不容忽视。
受访者中,从事记者行业的小月、从事美工的梦梦与从事广告行业的静子都表示,自己关注了至少3个美妆号,常常会翻看推送,了解当下流行品和经典口碑品,酌情列入购买清单或者“愿望清单”。而这些微信稿件或微博内容很大一部分是品牌投入了广告费用的,事实证明,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诱导消费作用。
护肤品占据消费大头 彩妆增长后劲足
品观网(pinguan.com)还对25~30岁职场女性的月均化妆品消费金额做出了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的化妆品月均消费金额在200~1000元之间,而且增长迅速。她们购买的绝大多数是进口品,单品与套盒的购买比例约为2:1,而护肤品和彩妆的比例平均下来是3:1。
相比彩妆,受访者更愿意在基础护肤品上花更大价钱,也更趋向于购买大牌名品。但这并不代表她们没有购买彩妆的需求,更多时候她们只是欠缺化妆技巧,所以才从一些基础彩妆单品入手。
小月表示,近一两年来,她在粉底、BB霜、口红、香水等品类上的花销增长很快。静子也表示,自己每年都会购入好几支大牌的口红,虽然根本用不完,但是这类购买本身就是一种即兴的、心理满足性的消费。
这一趋势表明,彩妆领域仍有很大增长潜力,CS店只要配备训练有素的BA,针对这类消费者进行彩妆技巧传授和引导性消费,有很大几率取得连带销售业绩。
消费者主观选择是进口品受青睐的关键
那么,部分25~30岁职场女性偏好进口化妆品,是否与周边商圈化妆品购买渠道对进口品的助推有关呢?
品观网记者走访了武汉光谷商圈的几家化妆品店,暗中对进口品的销售状况进行了观察。
由于夏季正是防晒品的热销季节,因而防晒品在各个店铺基本都是主推。
品观网记者观察到,在屈臣氏、万宁的防晒品货架上,碧柔、曼秀雷敦、近江兄弟等进口品占据了醒目的位置,屈臣氏更是在中岛摆放了新碧防晒喷雾、水宝宝防晒喷雾等热门单品。而大宝防晒霜、京润珍珠防晒霜等则摆放在靠边的位置。
此外,货架靠下的位置还摆放了芦荟胶、沐浴露、凡士林等关联产品,以国货为主,辅以进口品。
万宁(左)和屈臣氏(右)的防晒品货架
再观察水乳和面膜货架的摆放,可以看到,在万宁的货架上,依云喷雾、资生堂肌水、娥佩兰薏仁水、NatureRepublic芦荟胶等进口爆品占据了主要位置,并且标上了“原装进口”的醒目标签。
而在屈臣氏,进口品与国货分别放在不同的货架,进口品包含了曼秀雷敦、Skinfood、谜尚、Holika Holika 、台湾DR.WU、日本莎娜、水之蔻等品牌,国货则有美丽加芬、法兰琳卡、春纪等品牌。
而从主要面向年轻消费者的悦诗风吟、植物医生等单品牌店的人流量看,来自韩国的悦诗风吟人流量要大于国货植物医生门店,但差别并没有到“冰火两重天”的地步。
整体观察后可以看出,虽然这些化妆品店对进口品的陈列与展示有一定偏向,但并没有过多地压缩国货的位置。消费者的主观选择,才是进口品最终占据受访的25~30岁职场女性化妆台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