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经济”,正在吸引全国各地加入争抢战。
日前,深圳发改委印发三份重磅政策,其中《深圳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积极发展化妆品产业,并明确一揽子真金白银的支持措施,主要包括以资助金的形式,鼓励企业针对新原料、产品配方、生产工艺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推动建设深圳美丽谷,吸引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以及行业龙头企业落地等。
化妆品观察发现,除深圳外,今年以来山东、广州、上海等地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化妆品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纷纷为百亿化妆品企业的建设积蓄力量。
最高奖励500万
中国特色植物原料研发成重头戏
在《措施》提出的四项支持政策中,最受行业关注的无疑是对原料研发创新的资金奖励,特别是对时下热门的中国特色植物原料的开发。
《措施》明确,对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备案并成功纳入《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的化妆品新原料,经核准后每项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资助;对利用中国特色植物资源,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备案并成功纳入《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的化妆品新原料,经核准后每项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资助。
与深圳类似,广州黄埔区近期也推出了“美谷10条”,其实施细则明确,对取得化妆品新原料注册(备案)证、新功效化妆品注册证的企业,按注册(备案)费用的30%给予资金支持,并根据全球首创性、注册备案申报难易和行业带动性三个维度予以阶梯式分类扶持。值得一提的是,单个企业在政策有效期内获得多个化妆品新原料注册(备案)证,可以获得累计扶持,单个企业每年最高500万元。
除了针对化妆品原料的专项扶持外,黄埔区实施细则还明确,对开发以中草药植物资源、天然产物资源为特色的新项目并实现销售额200万元以上的项目,在政策有效期内遴选不超过15个,每项给予最高100万元一次性扶持。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原料特别是中国特色植物原料研发的支持,是利于行业发展的好事,并希望政府能够更多地引导行业走向原料研发创新的道路。
荃智美肤生物科技研究院研发总监张太军表示,这些政策对行业来说是有益的。尤其是强调支持中国特色植物原料研发创新的举措,将有助于具有民族特点产品的诞生,推动国内化妆品产业的快速发展。某化妆品企业负责人也表示,这将有助于本土品牌构筑与国际大牌不同的差异化竞争力,帮助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形成正向循环。
又见“美丽谷”
美妆产业园筑巢难引凤?
此外,在深圳此次发布的《措施》中,“美丽谷”的打造成为看点之一,也是受市场最受热议的部分。
《措施》表示,将以深圳美丽谷坪山基地作为化妆品产业核心启动区,联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福田华强北、坪山综合保税区、盐田中英街以及深圳市其它地区,形成“1+N”空间布局,鼓励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以及行业龙头企业等重大项目落地美丽谷,并且支持社会机构、行业组织等,面向化妆品产业生态搭建检验检测、功效及安全评价服务、产品包装设计、替代动物实验等公共服务平台,择优按项目总投资40%予以资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据公开资料显示,深圳美丽谷的提出始于2021年3月,项目规划的主要核心功能包括化妆品原料研发、工艺提升、品牌打造等,目标打造成为国内高端化妆品产业集聚区。
对于这样的规划建设,和麦贺达集团副总裁田黎明并不看好。他表示,相较于周边的广州美谷,深圳美丽谷优势不明显,反而存在企业成本高企、缺乏上下游资源配套等劣势。
他认为,美妆产业园的评判标准主要包括土地价格、生产配套(包含原辅料资源物流仓储、产业工人的招募与培训等)、团队组织与成本考虑(本地人员的成本、外地迁入人员及家属安置成本等)、税收及其他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工商及行业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市场增量的预期考量、环保限制,以及相关大学学科配套等,而以上述评判维度来看,目前深圳美丽谷在国内遍地开花的美妆产业园中,显然没有太大优势。特别是从去年开始,国内美妆产业园就进入加速布局阶段。
据化妆品观察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经披露重点打造的化妆品行业产业园,已有十余个,并初步形成了东有“东方美谷”“美妆小镇”,西有“西部美谷”,南有“白云美湾”、“南方美谷”,北有“未来美城”,中有“华中美谷产业园”的局面(详见《美妆产业园,戴着面具的地产项目》)。
在这样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深圳美丽谷要后来居上,显然并不容易。对此,广州麻尚会生物科技创始人陈来成也表示担忧,现在各类美妆产业园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但是大多同质化严重,“深圳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并不太适合化妆品企业建厂发展。”
有业内人士介绍,受限于高租金、高费用等原因,目前深圳的化妆品企业有不少已经转移到了其他地区,“虽然政策很吸引人,但是想要借此构筑起化妆品产业的难度很大,特别是目前以广州为代表的化妆品产业基地也都在推出利好产业的政策。”
至少10家
百亿企业培育战,枪声响起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化妆品消费市场,化妆品也是消费品行业增速最快的 板块之一。欧睿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达到5199亿元,预计2025年化妆品市场规模将达到9076亿元。
但需要直面的现状是,国内化妆品消费市场长年被国际品牌占据,尤其高端市场,几乎被国际品牌垄断,本土化妆品品牌长期在中低端市场粗放式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大力度支持本土企业的发展,成为整个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各地也就此纷纷推出利好政策,尤其在工信部提出中国百亿化妆品企业的打造目标之下(详见《国家定调:2025年要诞生中国百亿美妆品牌!》),广东、上海、浙江等化妆品制造大省也纷纷将培育百亿化妆品企业提上日程,如果各地目标实现,预计2025年,我国至少将诞生10家百亿美妆企业。
比如,广东提出,力争2025年,培育出年收入超过200亿元、100亿元的企业各达到3-5家,50亿以上企业10家以上;上海则称,力争2023年全市化妆品市场规模达3000亿,年营收50亿以上企业10家;浙江相关文件表示,到2025年,全省百亿以上化妆品企业力争达3家。
与各地扶持政策相对应的是,近年来,一批本土化妆品企业的规模日益壮大,市场影响力也进一步得到提升。
根据各大上市公司2021年年报,去年国内8家化妆品上市企业(以品牌为主),营收突破50亿的达三家,分别为上海家化(76.46亿元)、逸仙电商(58.4亿元)和水羊股份(50.1亿元),华熙生物(49.48亿元)和珀莱雅(46.33亿元)营收也接近50亿大关。今年上半年,华熙生物营收更是达到29亿元,珀莱雅上半年预计实现25-26亿元,它们在2022年度双双破50亿指日可待。此外,水羊股份、华熙生物、贝泰妮等近年始终保持双位数高增长,也释放了较大增长空间。
值得期待的是,在各地政策的扶持之下,这些企业的未来发展有望再次提速,百亿企业即将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