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品观APP,
与化妆品产业一同进化!
搜索

盘点改变化妆品产业格局的10大收购 谁花4000亿

品观君揭秘 品观APP原创 徐玉婷  ·  2016-05-12
收购是化妆品集团在扩展过程中最基本的手段,也是其实现壮大最基本的规律。

1463024955141908.jpg

徐老师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就喜欢买点东西开心一下;开心的时候,更要买买东西锦上添花呀;受到挫折怎么办?只好通过买买买来鼓励自己啦!

呃,这么一说,突然明白过来钱包里的钱为什么都不见了……

不过,不仅徐老师爱买,各大化妆品公司买起来也毫不手软!无论是经济大环境不景气,还是部分化妆品公司财务大跌的形式下,不少公司依旧大玩收购,甚至放血也在所不惜。

品观网(www.pinguan.com)主笔吴志刚老湿曾经说过:“收购是化妆品集团在扩展过程中最基本的手段,也是其实现壮大最基本的规律。”

基于此,徐老师遍览了50多年的化妆品发展历史。那么,其中有哪些令人津津乐道,甚至直接影响整个化妆品产业格局的收购值得说道呢?瞅瞅这10个够不够分量?

案例一:1964年欧莱雅收购兰蔻

金额:不详

意义:走向高档化妆品帝国的第一步

影响指数:★★★★☆

兰蔻

在认识兰蔻之前,欧莱雅公司只是一个做美发产品的土豪,但兰蔻在香水、护肤和彩妆三大领域,已经成为了很多国家高贵典雅和法式风格的代名词。不过,1963年的欧莱雅已经成为上市公司,而兰蔻的市场格局并未打开。

在护肤领域毫无头绪的欧莱雅希望能够进入高端化妆品市场和香水市场,兰蔻则需要借助欧莱雅的影响力为品牌做推广,两者一拍即合,于是在1964年欧莱雅买下兰蔻,也借其上流的身份地位一跃成为“高富帅”——成为走向高档化妆品帝国的第一步。

再往后的欧莱雅集团就开始“桃花泛滥”,先后收购了40多个涉及各细分品类的大小品牌。而最初与欧莱雅共同打下江山的兰蔻,也依然稳坐“皇后”之位——作为集团主力品牌之一,兰蔻曾凭一己之力就拿下了全球约4.5%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市场上最受女性消费者欢迎的化妆品牌,并连续七年在新财富最受资本圈推崇的奢侈品牌调查中上榜前十。

如今再回望上世纪60年代的行业收购史,虽有辉瑞收购科蒂、Plough收购美宝莲这样的案例存在,但都不及欧莱雅拿下兰蔻的意义深远。

案例二:宝洁收购伊卡璐、威娜

金额:49.5亿美元+59亿美元

意义:挑战欧莱雅染发霸主地位

影响指数:★★★☆

威娜

本世纪初的宝洁,可以说是度过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因为在2000年走马上任宝洁CEO的雷富礼,在数年内克制不住心中那股澎湃的买买买的欲望,连续出手拿下重量级品牌。

这其中,2001年以49.5亿美元拿下伊卡璐,2003年以59亿美元拿下威娜的组合拳意义颇为深远,这两大收购也分别创下了宝洁彼时的最大收购记录。

对于以肥皂起家的宝洁来说,在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从没有生产染发产品的历史,而当时临危受命的雷富礼为了将宝洁从业绩低迷的泥潭中拉出来,十分看好染发市场的前景。

而伊卡璐和威娜在被宝洁收入囊中前,均已经是染发领域的佼佼者。据报道,伊卡璐在被收购前的一年营收达到16亿美元,威娜在被收购那年的销售近37亿美元,根据高盛集团当时的分析,威娜彼时在欧洲染发市场的占有率为24%,仅次于拥有29%份额的欧莱雅。

可以说,伊卡璐让宝洁得以分羹染发产品市场,而威娜则让宝洁在高利润的专业美发产品市场长驱直入。两个品牌的完美组合,对于染发领域的霸主欧莱雅的确构成了强大的威胁。

不过,现在回看这两桩收购,虽然宝洁凭借这两个品牌对欧莱雅在染发层面形成了威胁,但最终仍然无法撼动其牢固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这俩牌子的命运也没逃过被出售。

案例三:2005年宝洁收购吉列

金额:570亿美元

意义:化妆品史上最大收购

影响指数:★★★★★

吉列

宝洁在收购吉列之前,在日用消费品领域仅次于联合利华公司,排名第二。在女性美容用品的成功,让宝洁燃起了进军男士美容用品领域的斗魂。2004年的吉列公司的全球总销售额为103亿美元,剃须刀业务占有全世界70%以上的市场份额,掌管着世界上绝大多数男性的胡子。

2005年花了570亿美元(按照当时汇率,折合人民币超过4000亿元)买下吉列,成为宝洁历史上最大的一单收购,同时也是化妆品史上最大的一单收购。

两个品牌成为一家人之后,宝洁公司即刻拥有了21个10亿美元以上的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过联合利华加冕日化王位。而到与吉列业务基本完成整合的2008年,宝洁完成了835亿美元的年销售额,并实现了120亿美元的净利润,这些都证明买下吉列是值得的。

当然,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宝洁在此次重金收购之后,除了在2009年花了不到5亿美元收购了家居护理品牌香必飘,再无收购交易,更多的是在出售旗下品牌。因此,也有日化界人士表示,宝洁之后的业绩不振,是收购吉列后伤了元气。

同时,随着吉列的科技不断创新,剃须刀刀片从一个快速消费产品,更新成为更加耐用的刀片,消费频次的减弱使得这项收购更加“消化不良”。

不过,无论渠道还是产品,宝洁和吉列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互补。因此,这项声势浩大的收购依然可以认为是成功的,宝洁业务的下滑,也不能让吉列一个人来背黑锅啊。

案例四:1996年欧莱雅收购美宝莲

金额:不详

意义:全球最大彩妆品牌的持有者

影响指数:★★★★

美宝莲

早在1995年,美宝莲就已经进入了中国市场;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成为中国市场里最大的彩妆品牌。据2014年欧睿咨询的数据披露,美宝莲占据中国彩妆市场19.7%的份额,销售额超过40亿元人民币。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02年,美宝莲在全球市场份额达到19%,成为全球第一彩妆品牌,自此之后,这一荣誉就没有被旁落过。

不过,当初欧莱雅收购美宝莲最大的意义,其实在于确立在美国无可争辩的霸主地位。因为欧莱雅收购美宝莲之前,美宝莲3.5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中只有7%来自美国以外的市场。

而后来,美宝莲的发展速度是迅猛的,特别是在中国市场。比如到了2003年,美宝莲仅唇膏一个品类就占据了中国市场25%的份额,在中国400个城市的百货、超市建立了销售网点。2005年美宝莲纽约在华销售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彩妆市场中第一个销售额突破10亿的品牌。

虽然彩妆领域不乏像蜜丝佛陀、M.A.C、迪奥、香奈儿这样的强劲对手,但美宝莲的领先地位至少在目前看来仍然是无法撼动的。所以说,欧莱雅20年前拿下美宝莲这一举动,定下了全球彩妆格局的基调。

案例五:2015年科蒂收购宝洁旗下43个品牌

金额:125亿美元

意义:全球化妆品巨头阵营的又一次“板块运动”

影响指数:★★★★★

blob.png

这是一次足以改变全球化妆品领导阵营的“板块运动”,毫无疑问的。

因开创现代香水业而享誉全球的科蒂公司,却由于公司财务亏损而试图摆脱对香水业务的依赖。2015年7月,科蒂以125亿美元达成收购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公司宝洁旗下涉及香水、护发和化妆品业务的43个品牌的协议。

其中,科蒂通过收购威娜和伊卡璐从而首次踏入护发领域,市场份额排名跃升为全球第二;

美妆方面,科蒂将蜜丝佛陀、封面女郎等品牌收入囊中,总销售额翻番至100亿美元以上,一举超越美国雅诗兰黛集团,从第五跃升至全球第二大化妆品公司,仅次于欧莱雅集团;

香水品牌Gucci古驰、Hugo Boss 雨果博斯等也授权于科蒂,科蒂从而超越欧莱雅集团,成为全球头号香水制造商。

而在2014年时,科蒂还以1500万股A类股,约占4.2%科蒂集团股份的非现金形式从香奈儿手中收购了彩妆品牌妙巴黎,其收购价格大约为2.4亿美元。在法国本土市场的商超渠道,妙巴黎是紧随美宝莲和巴黎欧莱雅的第三大化妆品品牌。

对于一个香水老大,科蒂在产品线方面过于单一,在香水市场增长缓慢甚至下滑的局面下,科蒂面临着大环境带来的挑战。收购,则是最为有效的拓展品牌结构的方式。

收购完成之后,科蒂集团在2015财年第四季度美妆部门销售占比首次超过香水部门,截至2015年6月30日的第四季度扭亏为盈,净利润2100万美元。品牌和品类的扩充,救了科蒂一命。

品牌推广.png

案例六:欧莱雅10年收购小护士、羽西、美即

金额:未详

意义:快速完成中国市场网点和品类布局

影响指数:★★★★

blob.png

小护士、羽西、美即,每一个都曾经是民族品牌的骄傲,但最终在10年的时间里都归属于同一家化妆品企业,它就是欧莱雅集团。

外资巨头在中国市场的每一次收购,其实都影响着市场格局,而21世纪的重磅收购肯定是以欧莱雅2003年底收购小护士为起点。

当时的小护士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是仅次于玉兰油和大宝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拥有超过28万个终端网点。

在不久后的2004年初,欧莱雅再度出手,拿下羽西品牌。

连续收购两个知名中国品牌对于欧莱雅集团来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方面这两个品牌延长了欧莱雅的产品线;另一方面,当时欧莱雅虽然在高端产品线上已经占有一定优势,但当时高端产品仅占有4%的市场份额,而在占有市场主体的大众线市场上,欧莱雅的占有率有限,而欧莱雅如果想在中国得到快速的发展,必须从大众线产品发力,欧莱雅收购这两个品牌后获得相当一部分的成熟渠道。

而在2013年8月宣布以65.38亿港币收购美即,则更多是对其不擅长、但市场极其火热的面膜品类的拼图式战略补充。

纵观欧莱雅集团的这几次中国市场收购,虽然在渠道和品类布局上完善了自身,但不可否认的是,一方面曾经优秀的民族品牌在欧莱雅手里因为某些你懂我也懂的原因而逐渐没落,另一方面间接地给了像东洋之花、相宜本草、一叶子等其他民族品牌成长的机会和空间。

这样的事例,其实在强生收购大宝、嗳呵,科蒂收购丁家宜同类型的案例上多次上演了。

案例七:2007年拜尔斯道夫收购丝宝

金额:3.17亿欧元

意义:重创民族洗护信心

影响指数:★★★★

blob.png

2007年,德国拜尔斯道夫并购国内最大的日化企业湖北丝宝集团的传闻落定,前者以3.17亿欧元购入丝宝集团旗下丝宝日化85%的股份(丝宝日化包括舒蕾、风影、顺爽三个洗发用品品牌、美发用品品牌美涛)。

拜尔斯道夫收购丝宝,创下当年当年跨国公司收购中国日化企业之最。实际上,这次收购可以说是丝宝集团主动促成的。2006年4月,丝宝集团邀请普华永道作为财务顾问,提出出售旗下部分产业的意向。

为何要主动卖掉家产?最重要的原因是其日化产业从2002年以来遇到了发展瓶颈,难以上位。在过往的高峰期,丝宝的日化产业的销售最高曾达到23亿,后来几年却一路回落,曾经销售贡献最大的舒蕾市场表现已落后于宝洁的飘柔、海飞丝和潘婷。内地洗护发市场经过长时间的激烈竞争后,如果想不到更好的办法,引进品牌管理经验和研发优势,丝宝旗下品牌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将受到局限。将拜尔斯道夫的品牌管理经验和研发能力,与丝宝日化的国内优势营销网络和市场经验结合,可以将旗下四大品牌经营得更好。

不过,拜尔斯道夫对丝宝的收购,对于本土洗护市场却造成了一记重创,之后的中国本土洗护品牌陷入了万马齐喑的状态,甚至可以说,直到到滋源横空出世的时候,才让民族洗护恢复了部分信心。

案例八:2015年纳爱斯收购台湾妙管家

金额:超4亿元

意义:民族企业的最大单收购

影响指数:★★★☆

blob.png

2015年5月9日,纳爱斯历时一年,以7000万美元完成对台湾清洁剂企业“妙管家”的整体收购。

这个看似不大不小的收购案,按照彼时的汇率,7000万美元的价值已经超过4亿元人民币,这不仅是大陆投资台湾的最大项目、首个大陆投资台湾实体经济项目,更是迄今为止中国本土化妆品界的最大并购案。

纳爱斯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庄启传当时表示,纳爱斯和妙管家的主营业务都与清洁有关,且双方的产业结构有互补性,生产工艺、销售渠道皆兼容,收购以后成活率较高。

对纳爱斯来说,妙管家是其实现“世界级纳爱斯”战略目标的最佳跳板。庄启传表示,纳爱斯走的是一条国际化发展路线,而台湾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较强的定价权。

其实,像纳爱斯、立白这样年销200亿元上下的本土领先大日化企业,依靠内生式发展获得爆发式增长的难度相对较大,那么通过外延式的收购补强是更为快速有效的方式。

不过,妙管家虽然是台湾日用洗涤行业的一线品牌,去年销售收入约3亿元,但因该公司被收购时总负债约0.7亿元,可见妙管家已出现经营不顺的局面。此次被纳爱斯并购,依托纳爱斯、超能等销售渠道,妙管家有可能扭转负债形势。

案例九:澳希亚收购格兰玛弗兰&HOLA、环亚收购贵妇身体护理品牌Mor

金额:不详

意义:本土优秀企业出海并购潮

影响指数:★★★☆

blob.png

2009年,广州澳希亚实业有限公司收购澳洲品牌格兰玛弗兰以及HOLA,2015年底,环亚集团董事长胡兴国在环亚集团旗下品牌滋源和法兰琳卡年会上称,环亚已经完成了对澳洲某贵妇级品牌的收购,后被披露为MOR。

格兰玛弗兰、HOLA、MOR,均是澳大利亚天然系化妆品的代表性品牌,而且也都是非常成熟的品牌。比如在2006年澳希亚代理格兰玛弗兰之前,该品牌在澳大利亚市场就有近1000个网点,年销超1亿澳元,折合人民币约5.8亿元。

而我们将这两个案例纳入其中,并不是因为收购的金额有多巨大,而是其中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那就是,随着中国本土化妆品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像澳希亚、环亚、上海家化、上海上美等众多领先企业“出海”去并购外资品牌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如今,我们看到的是并购HOLA、MOR这样的特色品牌,在不远的未来,或许像欧舒丹、FANCL等这样更加声名远播的品牌被中国企业纳入囊中也不是梦。

案例十:2015年上美收购韩粉世家&金王收购蓝秀

金额:1亿元+3.762亿元

这是个彩蛋:彩妆大时代已经来临?

影响指数:未知

1463025598279982.jpg

如果要说现在最为火热的品类,彩妆绝对排在面膜前面,不管是去年众多彩妆品牌的表现,还是涉及到彩妆品类的并购案已经很好地佐证了这一点。

在去年,有两庄涉及到彩妆的本土企业并购案尤为值得关注。

去年中旬,上海上美化妆品公司就以1亿元注资彩妆品牌韩粉世家,取得绝对控股权;而今年第一季度,上美即发布公告称,已全资收购韩粉世家,未来将对彩妆品牌全力突破,让彩妆品类成为公司的核心板块。

无独有偶,2015年11月26日,“蜡烛巨头”青岛金王宣布将广州韩亚纳入旗下,此次拟定的广州韩亚100%股权的交易价格为3.726亿元。广州韩亚拥有“蓝秀”及“LC”两大品牌,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彩妆为主、护肤一体的化妆品企业,具有一定的市场稀缺性,蓝秀也成为了中国彩妆第一股。广州韩亚董事长张子龙表示,“随着国民消费升级,彩妆市场未来将迎来一个爆发式增长。”

同一年,有两个彩妆品牌被并购,可能是一种巧合,但谁又能完全否认,或许这将开启一个彩妆的大时代呢?

总结以上5大国际市场+5大本土品牌的收购案,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

一、有影响力的并购总是巨头的游戏。纵览上述并购,出现频率最高的无非是宝洁、欧莱雅这样的全球领先企业,以及像科蒂这样背后有实力雄厚财团支持的大公司,因为它们的一些并购,很有可能改变一个品类,甚至整个产业的格局;

二、中资企业的强势介入。在本世纪的前十年,更多的是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收购本土品牌,来壮大自身。而随着后来越来越的本土企业发展成熟,它们一方面走出国门,拿下外资品牌,来满足需求多样化的中国市场,另一方面在中国市场上自身间的资源重新配置也日渐增多。可以说,中国本土企业未来在并购市场上唱主角的机会肯定越来越多;

三、并购不是洪水猛兽,而是资源优化。在以前,并购被很多人认为是对一个品牌的毁灭,我们也看到部分品牌在进入大公司阵营后逐渐走向没落,但在今天,品牌与品牌之间的融合,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兼并,是为了补强一个企业的短板,同时更有效率地连接市场。没有一个企业,是为了作死一个品牌而去收购它。

如果您认为有哪些行业内的并购案影响力非常巨大,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和我们交流沟通。

品观网底部二维码文件20160302.png

【版权提示】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品观网/品观APP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对本站其他内容有授权需求,请联系meiti@pinguan.com。
朱玲燕王总杜宏杨伟森Jane熊俊博洋陈会清漆宏博蒋毅...   等9717人看过此文章

参与评论(0)

登录后参加评论
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发表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

最新会议

全部会议
广告
品观APP
  • 品观新闻
  • 品观找货
  • 品观知识
下载品观APP,与化妆品产业一同进化!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19 品观科技版权所有 / 鄂ICP备17026809号-1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33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