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品观APP,
与化妆品产业一同进化!
搜索

本土企业出国并购日化公司成风 它一次花100亿

品观APP原创 杨晓峰  ·  2016-06-08
随着本土化妆品产业的逐渐成熟,一些本土企业尤其是化妆品企业,也开始将目光放到外资品牌或公司上,由此,本土企业海外并购的频率越来越高。

头图.jpg

近10年来,化妆品行业并购案例可谓层出不穷,其中尤以外资巨头最为活跃。

据悉,雅诗兰黛在从2014年10月到2016年3月的18个月时间内,便连续收购了6个品牌。

欧莱雅同样热衷于收购,相关数据显示,1967年至2015年的近50年时间,欧莱雅就收购了约25个品牌。而其中小护士、羽西、美即等为中国品牌。

此外如强生、科蒂、联合利华、庄臣等外资企业,都有收购中国日化品牌的例子,但后续经营情况普遍不佳。

当然,外资品牌能够相中本土品牌,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本土品牌的研发能力、市场影响颇有亮点,由此才引起外资竞争者的注意。

事实上,随着本土化妆品产业的逐渐成熟,一些本土企业,尤其是化妆品企业,也开始将目光放到外资品牌或公司上,尤其是近10年,本土企业海外并购的频率越来越高。

所以,可不是只有国外企业能够买走我们的东西,我们的本土企业同样有实力买下国外的公司或品牌。

今天就来盘点一下,到底有哪些本土企业干过出国并购化妆品公司或品牌的事儿。

1.上海家化:收购英国婴儿用品制造企业Mayborn Group

1.jpg

2016年4月29日晚,上海家化以1.35亿英镑(约合12.79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向英国私募股权公司3i买下其旗下的英国婴儿用品制造企业Mayborn Group。这是上海家化首次海外收购,也是其收购的第一个非化妆行业品牌。

据了解,Mayborn Group是英国最大的奶瓶和奶嘴生产企业,旗下最著名的是婴儿瓶及奶嘴品牌汤美天地(Tommee Tippee)。

汤美天地诞生于1965年,产品有奶瓶、消毒器、饮水杯、餐具、围兜、安抚奶嘴、牙胶喂药器、奶瓶夹、电子监护器等100多种,覆盖从怀孕母亲到新生宝宝各阶段的需要。

目前,汤美天地占据英国和澳大利亚奶瓶市场第一名,也是全球第五的婴童品牌,在中国的母婴渠道也有销售。

之所以收购Mayborn Group,与上海家化品牌增长策略不无关系。据悉,在上海家化2015年年报中,销售呈放缓状态,而母婴品牌启初是少有的增长亮点。

今年年底,于2011年便开始的与花王的代理合作即将到期,要促进销售增长,上海家化必须考虑增加新品类。

而将汤美天地揽入麾下,对丰富整个家化系的母婴产品品类显然大有裨益,另外,由于汤美天地此前已在70多个国家销售,或许也能帮助上海家化将母婴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2.环亚:收购澳洲贵妇护肤品牌MOR及一家上游工厂

2.jpg

环亚集团收购澳洲贵妇护肤品牌MOR及某上游工厂的消息,最早是在2015年12月24日举办的环亚2016品牌战略发布会上被透露的。

MOR以天然和植物著称,是澳大利亚顶级护肤品牌的代表。据MOR公司CEO Jeff Nadelman指出,被环亚收购,也是MOR向全球扩张的重要一步,MOR的规划是向澳洲、亚洲及欧洲售卖化妆品。

而环亚收购澳洲上游工厂花去了1080万元,主要是为生产MOR和法兰琳卡服务的。据澳洲房地产网报道,该工厂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的Chambers Road,占地2.4万平方米。《悉尼先驱晨报》则认为,环亚在澳洲收购化妆品品牌和工厂,是为了进军澳洲市场。

3.朗姿股份:收购韩国化妆品集团L&P Cosmetic Co., Ltd. 10%股权

3.jpg

朗姿非化妆品企业,而是中国女装品牌。2015年12月16日,朗姿股份宣布收购韩国化妆品集团L&P Cosmetic Co., Ltd. 10%股权,共花费自有资金600.3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3亿元)。

作为韩国知名化妆品集团,L&P Cosmetic Co., Ltd.旗下品牌有Mediheal(美迪惠尔,在中国又名“可莱丝”)、T.P.O、Mediental、Labocare等。

据韩国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2015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Mediheal是中国线上销售量最大的韩国面膜品牌,在中国线上所有面膜品牌中销量排名第二。

L&P Cosmetic Co., Ltd.的实力不容小觑,据了解,其产品在韩国多个渠道的面膜子品类中,销量长期保持第一。2014年,其面膜销量达到7000万张,销售额同比增长500%以上。2015年1月—9月总收入6.8843亿元,净利润达1.936亿元。

4.复星集团:收购以色列死海泥护肤品牌AHAVA至少51%股份

4.jpg

复星是全球领先的投资集团,截至2015年上半年,净资产已达633.15亿人民币。

据以色列媒体报道,2015年9月2日,复星集团与以色列化妆品公司AHAVA的主要股东达成股份购买协议,拟出价3亿谢克尔(约合1.86亿人民币)获得后者至少51%的股份。

相关资料显示,创建于1988年的AHAVA是知名“死海泥”护肤品牌,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分销。

收购AHAVA,与复星集团目前的投资方向有关。据了解,复星目前的投资主要偏向于金融服务、能源资源、消费及制造业升级,并主张积极“走出去”,用“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而AHAVA,显然就是这样的全球资源。

5.聚美优品:收购韩国化妆品品牌It'S SKIN(伊思)少数股权

5.jpg

在2015年6月2日聚美优品的投资者电话会议中,聚美优品创始人兼CEO陈欧透露了入股It'S SKIN(伊思)的消息。当然并未控股,只是获得少数股权。而这,也是聚美优品首次入股第三方品牌。

据了解,It'S SKIN是韩国第三大化妆品OEM企业——韩佛(Hanbul)旗下知名品牌,主要经营护肤、彩妆、彩妆工具、身体护理、男士及儿童等系列产品。

对于此次并购事件,陈欧认为,不仅能帮助聚美优品在成为中国最大跨境美妆电商平台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同时也会对It'S SKIN在中国市场的销售表现有所帮助。

显然,韩妆与跨境电商的火热,是促成此次收购的重要原因。

6.屈臣氏:15年收购约10家海外零售连锁

6.jpg

据今年3月长江和记实业集团公布的财报显示,长江和记旗下屈臣氏集团2015年收入为1519亿港元(约合1268亿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这1268亿中,有近一半是屈臣氏集团在欧洲的另外十多家零售连锁的7200多家门店贡献的。而这些零售连锁,很多都是屈臣氏花了大价钱买来的。

以下是屈臣氏从2000年到2015年1月收购零售企业一览表,可以更直观地看出其收购历程:

2000年—2015年1月屈臣氏收购国外连锁企业一览表

A816E59F-03E7-4DF6-B8D7-B191820CF205.jpg

>>注:数据信息来源于媒体报道,金额按当时汇率换算

从上表可以看出,屈臣氏每宗收购花费都相当巨大,从数千万到数十亿不等,其中2002年对荷兰保健及美容产品集团Kruidvat Group的收购,甚至花费了13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00亿元以上)

7.亚缇企业:收购亚缇克兰、纽西之谜 投资小蜜坊、Aquabio

7.jpg

提到亚缇企业创始人刘晓坤,其创建的母婴品牌嗳呵是个绕不开的话题。2013年年初,嗳呵被强生收购,获得大笔资金的刘晓坤开始了又一轮创业。这次,他选择了收购一批外资品牌来运营。

刘晓坤最早与纽西之谜、小蜜坊接触,始于2011年,这两个品牌,都是以天然活机护肤为定位。

2013年5月、2014年5月,小蜜坊、纽西之谜相继出现在两届上海美博会上,自此,开始在刘晓坤带领下进军中国市场。其中,纽西之谜是以参股的形式合作,而小蜜坊则以投资的形式,由刘晓坤与知名职业经理人朱向兵共同打造。

2012年8月,刘晓坤与丹麦Urtekram(亚缇克兰)公司确定在上海成立合资公司——娅缇克兰(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共同运营亚缇克兰品牌,而刘晓坤绝对控股。

 2013年初,德国Logocos集团旗下高端护肤品牌Aquabio成为刘晓坤的又一目标,最终以投资并代理的形式将Aquabio引入中国。

事实上,刘晓坤并购或投资的品牌大多在国外已有一定市场基础,他所要做的,是如何将这些品牌渗入到国内的化妆品市场中。

比如主品牌亚缇克兰2013年销量总额便已达到4亿欧元,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其中北欧的销量居首位;而进入中国前,纽西之谜在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欧洲地区也都已拥有市场。

8.广州澳希亚:收购格兰玛弗兰和赫拉(HOLA)

8.jpg

广州澳希亚实业有限公司在2006年刚由陈丹霞创立时,所代理的澳洲七大品牌中,便有格兰玛弗兰。

于1972年诞生于墨尔本的格兰玛弗兰,主要定位于身体护理品类,保留了澳洲护肤品“成分天然,品质稳定”的特性,包装时尚、新颖。被收购之前,在澳洲市场已有近1000个网点,年销售额达1亿多澳币,折合人民币约5.8亿元。

从2007年开始,陈丹霞便与格兰玛弗兰原来的品牌所有者进行谈判,想把该品牌收为己有,直到2009年才收购成功。这一年,广州澳希亚还收购了另一个澳洲品牌赫拉(HOLA)。

从渠道及定位上,两个品牌其实存在较大差异,如格兰玛弗兰最初以商场和SHOPPING MALL为核心、专营店为辅,定位中高端,赫拉(HOLA)则走大众路线,以化妆品专营店为主、商场专柜为辅。

品牌调性上,格兰玛弗兰接近墨尔本风格,更加时尚前卫,比较高端;赫拉则更接近澳大利亚特色,主打天然概念。

6月品观网中插广告-HOLA(1).png

如今,两个品牌都推行全渠道战略,并已经介入百强连锁渠道。

其中格兰玛弗兰已经拥有70多家单品牌专卖店(100多家新谈判进场的品牌专卖店也将计划在今年陆续开业)、300多个百货专柜以及6000多个专营店网点。截止到1—4月的业绩,销售同比增长达到了90%以上。

而赫拉已进驻巴黎春天、太平洋、百盛、振华等大型百货系统,拥有超过2000个专营店网点,截至4月底,销售同比年增长超过200%。

从以上收购案例来看,近两年尤其是2015年,本土企业收购外资化妆品品牌和企业事件密度相当大,可见利用全球化视野整合全球化妆品资源的思维,已经慢慢在国内的化妆品行业流行。

2015年10月,娇兰佳人董事长在接受品观网(www.pinguan.com)采访时也曾表示,娇兰佳人未来也将开启全球化采购+并购的规划,不仅会收购欧洲的品牌,也可能收购工厂。

当然,这些收购案例还反映出以下一些国际资源整合上的特点与趋势:

9.jpg

1.全资收购与绝对控股的方式居多。全资收购的如上海家化、环亚、屈臣氏、广州澳希亚等,复兴集团及亚缇则为控股,8个案例占到6席。

2.收购澳洲、丹麦、新西兰、德国等主打天然、有机概念的品牌较多,如澳洲贵妇护肤品牌MOR、亚缇克兰、纽西之谜、格兰玛弗兰和赫拉(HOLA)等皆是如此。可见天然、有机护肤品是近年的热门。

3.韩国品牌也较受青睐。如朗姿股份收购的L&P Cosmetic Co., Ltd. 和聚美优品收购的It'S SKIN都是韩国品牌,可以反映出韩妆盛行的现状。

而据彭博汇编数据显示,2015年,中资对韩国公司收购及股权投资规模较2014年同期激增119%,达到了创纪录的19亿美元,也佐证了这一趋势。

品观网底部二维码文件20160302.png

【版权提示】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品观网/品观APP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对本站其他内容有授权需求,请联系meiti@pinguan.com。
韩薇尚晓琪陈辉周福德程延国薛瑞如王烁涵刘宏林李扬何伟斌...   等6432人看过此文章

参与评论(0)

登录后参加评论
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发表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

最新会议

全部会议
广告
品观APP
  • 品观新闻
  • 品观找货
  • 品观知识
下载品观APP,与化妆品产业一同进化!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19 品观科技版权所有 / 鄂ICP备17026809号-1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33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