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品观君,一家化妆品企业或一个化妆品品牌如果想保持未来的可持续性,第一要素是什么,品观君一定会回答“创新”两个字。
其实,创新是虚的,“研发”才是实的。
不论是国际巨头还是本土企业,都会向外界标榜其研发的实力及其对研发的重视和投入。但真正能说明问题的是数据,只有数据才能说明一家企业在研发上到底有多舍得花钱。毕竟,没有投入,也就做不出产出来。
今天品观君先来揭开各大国际化妆品巨头的研发投入情况,看一看谁在“划水”,谁在拼命。
以上数据来自各大公司上一财年度财报/招股书
舍得花钱投研发No.1:花王
年销售额:925亿元人民币
年研发投入:32.7亿元
占销售额比重:3.53%
花王是日本规模最大的日化企业,包含化妆品、家居护理、健康护理和化工四大板块。其中,花王最重视的是化妆品业务的研发投入。据花王2015年财报显示,四大板块加在一起研发支出为32.7亿元,其中化妆品业务的研发投入为15亿元,不仅为各版块之最,而且数额为资生堂的2倍有余。
如果我们再了解一个细节,会更加明白花王集团对化妆品研发的重视:化妆品销售额为382.5亿元,仅占集团总营收的41.3%,而化妆品的研发投入则占到了总投入的46%。
如果我们单拎出化妆品业务来谈的话,可见其化妆品业务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3.93%。这一比重,在行业内可以冠军群雄了。由此可见,虽然花王不是研发投入数额最多的企业,但却是最舍得花钱投化妆品研发的企业。
据了解,花王集团截至2015年底一共拥有2800位研发人员。
舍得花钱投研发No.2:欧莱雅
年销售额:1860亿元
年研发投入:58.4亿元
占销售额比重:3.1%
欧莱雅集团是全球化妆品行业研发领域的风向标,因而行业内关于其研发方向的关注向来十分关注。就3.1%的研发投入占比来看,简直是业界良心。要知道,欧莱雅集团是全球第一的化妆品企业,2015财年销售额1860亿元,在此基础上的3.1%可就是58.5亿元。
58.5亿元什么概念?中国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达到这么大的研发支出,这能顶一个上海家化全年的收入。在2015年,上海家化可是中国销售额排第一的化妆品企业。因此,单论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重的话对欧莱雅可能不大公平,毕竟它一年投的钱够花王研究化妆品4年。当然,后面我们要讲的宝洁可能更冤枉。
2014年,欧莱雅集团的研发投入为56亿元,这个数字在2015年增长到了58.5亿元。不过,由于欧莱雅集团销售收入增长更快,所以其研发投入占比从2014年的3.4%下滑到了3.1%。
欧莱雅集团CEO安巩曾说,并购和研发是集团持续增长最强劲的助推器,因此欧莱雅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也无化妆品企业能出其右。例如3D打印皮肤技术、替代性皮肤测试、My UV Patch等穿戴化妆品设备等等新颖的技术,都是欧莱雅先行推出。
欧莱雅集团的研发重心在欧洲,这58.5亿元中的2/3是在欧洲花掉的。不过,2015年4月,欧莱雅在上海开张了创新和研发中心大楼,深度研究中国人的发质和肤质。
舍得花钱投研发No.3:宝洁
年销售额:4476亿元
年研发投入:128.9亿元
占销售额比重:2.88%
宝洁在2016财年的研发支出从2015年的136亿元减少到了128.9亿元。2015年,宝洁的销售收入为4850亿元,而2016财年这个数字为4476亿元。这也意味着研发投入占比从2.81%变为了2.88%,数额在下降,但比重在提高。
超过100亿元的研发投入,宝洁不仅在数额上领衔众多企业,而且高达2.88%的比重也着实不低,可见宝洁花钱做研发的确是舍得的。
过去5年宝洁已经削减了100亿美元的成本,不过,在削减开支的总体策略下,宝洁仍然保持着每年超过100亿元的研发投入,以帮助公司在市场上赢得更多份额。据官方透露,宝洁会把部分节省下来的开支用于产品和包装升级、研发活动以及增加销售覆盖面。
例如,近一年来,宝洁将不少革新技术导入中国市场,一口气上市了从口腔护理、护肤到护发等多品类新品。而在2017财年的第一个季度,宝洁有机销售额增长率达到3%,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护肤、口腔、护发业务的提振。
品牌瘦身,研发增肥,能否使宝洁重回昔日辉煌呢?拭目以待吧。
舍得花钱投研发No.4:拜尔斯道夫
年销售额:493亿元
年研发投入:13.5亿元
占销售额比重:2.7%
拜尔斯道夫拥有全球最大护肤品牌之一的妮维雅、瑞士奢侈品牌莱珀妮,并收购了中国的丝宝日化。2015财年,拜尔斯道夫在研发上的投入为13.5亿元,较上亿年增加1.1亿元;比重占到营业收入的2.7%,与上一年基本持平。
拜尔斯道夫指出,增加研发投入的目的在于保护在关键领域的未来,比如在消费品业务板块,就是“定义未来的护肤品”。在报告期内,拜尔斯道夫同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在肌肤细胞自我防御领域的合作研究、与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在肌肤黑斑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都属与基础研究,且是关乎未来技术的研究。
截至2015年底,拜尔斯道夫共有1108位研发人员,其中有637位是为其消费品业务服务的。2014年,其消费品业务的研发人员为602位,一年扩增30多位,可见一斑。
舍得花钱投研发No.5:汉高
年销售额:1334亿元
年研发投入:35.2亿元
占销售额比重:2.6%
汉高的业务是多元化的,包括家居护理、化妆品和粘合剂三大板块。整体来看,汉高集团2015财年实现了1334亿元的销售额,其中化妆品业务的销售额为282.4亿元。
汉高的策略是,为了加强集团在全球的市场地位,在主力品牌和技术上根据地域的需求进行投入。因此,它更加关注的是针对新兴市场的研发投入。2015财年,汉高的研发投入为35.2亿元,比2014年增加了4个多亿。这也使研发投入占年度销售额的比重从2014年的2.5%增加到了2015年的2.6%。
而在具体的板块中,研发投入中的15%(5.3亿元)是用在了化妆品业务上的,更大头的粘合剂业务用掉了63%的研发经费。相比之下,化妆品的销售额占集团整体的21.2%,也就是说化妆品业务的研发投入与销售收入比例为1.87%,与集团整体相差较大。这说明,汉高集团的研发中心仍然在粘合剂业务上,与花王集团一对比就看出问题来了。
舍得花钱投研发No.6:资生堂
年销售额:481.4亿元
年研发投入:>7.1亿元
占销售额比重:1.8%
人们对于日本化妆品企业,尤其是资生堂,第一印象就是它的研发能力一定很强。我们来看是不是这样。
在VISION2020中,资生堂指出了削减研发投入和市场投入对品牌增长带来的影响,这意味着资生堂在前几年企业增值出现问题的时候,是削减了研发投入的。于是,资生堂计划扩大科研的实力。
资生堂还强调,将计划在2020年将全球研发人员从1000人增至1500人,并且将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2.5%。据悉,在2018年资生堂还计划在日本横滨市落成并投产一个研发中心。据悉,资生堂在全球5大国家拥有9个研发中心。
就前两天,继2001年设立北京研发中心后,今年11月11日,资生堂在上海设立中国第二个研发中心,资生堂全球CEO鱼谷雅彦现身建成典礼。新建成的研发中心面积达969平米,专攻悠莱、ZA、泊美和水之密语的开发。
资生堂财报显示2015财年集团研发投入“增加到了”7.1亿元,这个统计时间维度包括日本本土的2015年4月-2015年12月和海外的2015年全年,而2014全年为8.5亿元。所以我们在谈的还不是资生堂全年的研发投入,虽然我们找不到确切的数据,但财报显示其研发投入占销售比重的1.8%,跟同属日本企业的花王有不小的差距。
资生堂在财报中花了大量篇幅来强调科研方面的问题,可见其重视程度不同一般。相比较于爱茉莉太平洋和雅诗兰黛这样的企业几句话带过研发投入的情况,还是很好的。
舍得花钱投研发No.7:雅诗兰黛
年销售额:773亿元
年研发投入:13.1亿
占销售额比重:1.7%
雅诗兰黛是全球第一高端化妆品集团,按说高端产品,科研一定要占重的比例才是,甚至应该说科研是企业和产品的生命。是否果真如此呢?
2016财年,雅诗兰黛集团科研投入只占销售额的1.7%。长达130多页的2016财年财报中,雅诗兰黛只提到了“研究”这个词5次,其中关于研发部分的介绍段落,不到100个单词,可见雅诗兰黛在自主研发这个方面,其实并不很重视。
不过,2014-2016年研发投入分别为:10.9亿元、12.2亿元、13.1亿元,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这么说来,我们还是可以欣慰的,对吧?对了,雅诗兰黛在上海也有研发中心噢。
舍得花钱投研发No.8:爱茉莉太平洋
年销售额:333亿元
年研发投入:4.63亿元
占销售额比重:1.39%
我们常说韩国化妆品企业强在营销,此前,一韩国媒体曾报道说韩国众多中小企业几乎没有研发能力,而从韩国巨头爱茉莉太平洋的研发投入情况来看,的确可以这么说。
尽管爱茉莉太平洋在气垫等产品的领域引领了世界的风潮,但根据爱茉莉太平洋集团2015年的财报,其营收333亿元,只投入了4.63亿元用于科研,占比约为1.39%。这一水平与欧美巨头相差巨大。
据悉,爱茉莉太平洋在韩国、法国和中国设有研发中心,其中中国上海研发中心建于2012年,2015年上海研发中心的总投入仅为1919万元。
不过,这个数字相较于2014财年4.16亿元的研发投入增加了不少,绝对数额增长了10%。与此同时,现在爱茉莉太平洋集团的科研方式开始转向做企业孵化。今年11月2日,爱茉莉太平洋集团宣布与韩国初创企业加速器Future Play共同运营一个培育美容护理初创企业的项目爱茉莉AP TechUP+,一起分析美容和健康护理领域的未来技术和产品方向。
从这个意义来看,爱茉莉太平洋的科研模式是否会改变呢?还有待时间检验。
舍得花钱投研发No.9:科蒂集团
年销售额:298.7亿元
研发投入:3.27亿元
占销售额比重:1.1%
今年10月,科蒂集团完成了宝洁旗下40多个品牌的收购,使其一跃成为全球第一香水集团和全球第三彩妆集团。在收购完成之前截至6月30日的2016财年,科蒂的年营业收入约为298.7亿元。
截至2016年6月30日的上一财年,科蒂集团大约有300位研发工作人员。而其一年的研发投入为3.27亿元,约占集团总营收的1.1%。
1.1%是个什么概念?差不多就是本文中最低了,但这比2014财年的1.01%还是有所进步,比2015财年的3.25万还多出了200多万元呢!知道200万元什么概念吗?四舍五入就是100多亿啊!科蒂集团在美国、欧洲、巴西和中国拥有6座研发中心,用这一点钱养这么多研发中心,真够紧巴的。
不过也要体谅一下人家,2015财年科蒂集团的营收约为44亿美元,即便收入少了,还多拿出钱来做研发,也可见其诚心了。而且,科蒂在报告期内研发出了不少新品,并且据说这些新品还拿了不少奖。
然而,今年10月的收购案完成后,科蒂的年营业收入大概能达到600多亿元。到时候又该拿多少钱出来投研发呢?替科蒂感到后背发凉。
本土几大企业的研发投入情况:
前面扒完各大国际巨头的底,我们再来比对一下国内几家披露了数据的化妆品公司,试图从他们身上看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现象来。
珀莱雅2014年和2015年的研发投入都超过3500万元;丸美2014年和2015年的研发投入均在2000万元以上;上海家化2015年研发投入达到1.3亿元,占到营业收入的2.3%。
本土企业也是很重视研发,研发投入占比的平均水平不输外资企业,也算不错了。
上海家化财报显示,上海家化2014年制定了5年发展战略规划,2015年技术中心进一步优化了组织架构,并引进了34名行业精英,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和生产率。2015年度新品项目完成554项,上市539项,根据更严格的统计口径,新品贡献率由2014年的5.67%提高到2015年的9.29%。2015年专利申请数达64项,开展44项研究项目,其中完成13项。
2014年,丸美递交了招股书,并于今年7月更新了招股书。丸美的融资目的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就是研发中心技术改造项目,该项目拟投资8141万元。截至2015年底,丸美拥有研发人员44人,且研发人员的月均薪酬水平比2014年有较大提升。截至今年7月,丸美共有49项专利技术,且另有21项技术在研究。
今年递交了招股书的珀莱雅,也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不仅从韩国请来金汉坤和申奉受等高级人才,而且已经拥有专利发明24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和外观设计专利80项,并与北京工商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科研协作。未来两年内,珀莱雅还计划建立一个近万㎡的产品中心。
从这些(拟)上市的中国化妆品企业的研发情况来看,国货化妆品的未来大有希望嘛!
注:本文数据来自各大企业上一完整财年财报/招股书,并按照11月16日汇率换算为人民币,研发投入占比根据研发投入除以集团整体年销售额计算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