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在钱上睡到自然醒。
但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也莫过于此。
在化妆品行业里,许多入行十几二十年的老板早早地在渠道红利期赚得盆满钵满,过上了“自然醒”的生活,同时也失去了在这一行继续奋进的动力。
所以,我们在多年的采访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可惜”的化妆品店,一眼看去就是未来被淘汰的模样。
究其本质,很多时候并不是化妆品店完全没救了,而是店老板懒得去找解决办法,干脆投身其它领域。
说白了,就是这些老板不思进取。
遭遇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梦想。以下是我们发现的10大不思进取的店老板,你,是其中之一吗?
1、不管店的老板和做微商的老板娘
在山东鲁西南地区,有一家明仙日化,2003年从一家内衣店起家,后来转型做化妆品店,也是当地开出的第一家化妆品店,到如今已有6家分店,是当地县城最大的小连锁。
老板王总算是上过学,在山东当地名校蓝翔技校学过手艺,不过学的不是挖掘机,而是烹饪。入化妆品这行,也不是自己热爱,主要是初期的内衣店就是老婆开的,自己靠着最开始当厨师赚的一点钱做了店铺的启动资金。
虽然已经是当地龙头老大,但是明仙日化还是传统的夫妻老婆店模式,6家店都有店长,但客情关系维护还是要靠老板娘。
所以,当我去采访王总的时候,十分尴尬:
——“王总,今年生意怎么样?”
——“这个,你问我老婆,我都不管店的。”
——“王总,您对进口品的热潮怎么看?”
——“嗯,最近是去广州进了些产品,以前都是山东本地拿货。外地批发进来的还是便宜。”
可怕的是,王总老婆虽然是门店的大内总管,但似乎对门店经营也不上心,天天泡美容院,最近更是被微商洗脑,开始带着店长们“发展副业”,开始干微商了!
店里的生意?
“儿子已经高中毕业了,这个活今年起就交给他了。”
这么放飞自我的一对夫妻,也是少见。
2、十几年前火的品牌,这家店还在热卖
和王总不同,宁夏的张老板是个小心谨慎的保守派。他在门店管理上亲力亲为,老员工都愿意跟着他干。
不过,这保守的性格放在门店运营上可不是好事。当你走进他的店里会发现,佳雪的面霜、安安洗面奶、大宝的SOD蜜……好多超市里都不一定找得到的“复古”化妆品,他店里都还有!
问他为啥不放弃?张老板笑笑:“我们当地人啊,就喜欢这些!老牌子,她们用得放心!这个安安的洗面奶,一个月能卖4、50支。反而是我以前接过的几个新牌子,店员推销半天还卖不动。我觉得本本分分的卖好现有的牌子就够了!”
据张总说,他现在每个月也有1-2万的纯利润,在当地已经很不错了,他挺知足的。至于市区化妆品店在做的引进进口品、彩妆等流行品类,更是“目前不考虑,没人买的”。
到底是没人买,还是别人不来你的店里买?这个问题恐怕需要搞清楚。
3、5年不改造不装修店铺,是本地最土的店
如今的客流流失,让许多化妆品店都花大力气在门店升级和装修上,希望凭借更加时尚、清新的形象重新赢回顾客。
但,总会有些人走“复古”路线。
河北宁老板的佳琪日化店就是这样的怀旧派。2年前国庆打折促销的吊旗、米黄色的铁质货架、褪色的灯箱、3年前某护肤品牌代言人的海报,更夸张的是,还有玻璃柜台这种古董!
在县城转了一圈下来,宁老板的店土味最浓。“现在大家都在店铺升级,你不考虑装修一下吗?”我问他。
宁老板摇摇头,他说:“没必要,我的店东西多而全,要海飞丝有海飞丝,要百雀羚有百雀羚,认可我店的顾客自然会回来买,不是我的客人求也求不来,做好自己的事!”
我在他店里的一个上午,就来了3个客人,2个40岁左右的阿姨在门口买了提卷纸就走了,还有1个20多岁的年轻姑娘……走错地方了。
当然,宁老板也不是完全不升级。他偶尔换个柜台,就当做是自己的店也跟着升级了。不过,柜台也是厂家免费送的。
4、只在乎引进的品牌赚不赚钱,不关注市场上的最新趋势
俗话说,店大欺客。不管是大店还是小店,就算是一个只有20万人口的小镇店王,也是个土霸王。
黑龙江的黄总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一个几十万人口的东北小镇开店耕耘了25年,早期该赚不该赚的钱都赚了,该有的市场地位都有了。近两年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利润越来越薄,黄总就认定一个死理:
“不是我的店老了,是品牌给的利润不够。”
所以,他引进品牌唯一的标准就是折扣空间。有一些相熟的品牌大区就跟我吐槽:去年要5折,过个年就提能不能3折,还要一大堆中小样支持,不答应就撤下牌子。
对折扣的执著,完全蒙蔽了黄总的双眼,找品牌不考虑市场上的流行品类,也不看消费者现在喜欢什么牌子的产品。
“近两年市场上很火的气垫霜、素颜霜、无硅油洗发水,还有进口品,怎么不考虑引进一些?”我问他。
“才给我50个点,没什么利润空间,怎么卖得好?”
反正卖不好,就是品牌的锅,卖得好,就算自己有眼光。至于消费者到底喜不喜欢……管他的呢,先卖掉再说。
5、做活动只会打折,除了打折就是买一送一
“6.8折惊爆价”、“5折含泪狂甩”、“2折跳楼价”、“1元秒杀”……中国许多化妆品店的老板们的智慧,不是用在如何将店经营得更好,而是用在如何以“大字报”的促销文案抓住顾客的眼球。
就像湖北某县城的莉丽化妆品,老板石总一天最重要的三件事是吃饭、睡觉、打……折。起步套餐就是3折-5折,碰上周末就是打完3折再折上折、满200元可以喜提一篮鸡蛋这种操作。
“三八节、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七夕、清明、每个月的赶集日……节日太多,打折的套路都不够用了。”石总很是发愁。
其实他也不想这样,但“这条街上的店都喜欢打折,哪天要不打折了,可能客人就去隔壁打折的店了”。
我问他:“除了打折,你还有其他什么方式吸引顾客进店吗?”
思索了3分钟,石总给出了4个字的终极答案——“买一送一”。
感觉,石总和他门店的这条命就是打折给的,不打折总感觉人生的拼图不够完整。
6、花大钱开火锅店、健身房,却不愿意在化妆品店上投资
一门生意不好做了怎么办?
可以搞搞副业,甚至把副业转正成为主业。
福建闽南地区的马老板开了10年化妆品店,去年业绩差不多2000万,在当地小有名气。
记得去年采访他的时候,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很有想法的老板:引入市面上流行的进口爆品、加大门店后院的比例、引入一些专业线的产品……
当我今年再去的时候,马老板更忙了,因为他拿出200万开了一家400㎡的中高端健身房:“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注重生活品质,搞健身房比开化妆品店更有前途。”
我问他今年自己的化妆品店有哪些新的变化,他跟我安利他健身房里那台美国进口、售价9万的跑步机;我问他今年门店的人员结构有没有调整,他跟我抱怨健身房的教练一个月月薪2万太贵了……
当我要放弃采访时,他说今年有了新计划。我以为他要扩张化妆品门店,没想到,马老板说人以食为天,不涂脸不化妆可以,不吃饭不行,所以今年下半年打算进军餐饮业,做川式火锅店。
“上个月在村里的山上买了一大块地,准备年底再做个农家乐,吸引城里人来玩;明年再投资个按摩店,打通吃喝玩乐一条龙的产业链。要让钱流动起来,不放手里。”
至于他的化妆品店,已经半年没有引进新品,想装修更是没有余钱了。
7、门店生意在当地还过得去,就得过且过
陈总自诩是个没有野心的人,在县城里开了一家化妆品店纯粹为了养家糊口。
由于县城位于山里,较为闭塞;同时网购不是很方便,居民通常都在化妆品店里购买日用品,陈总店里的生意这几年都还算不错。“去年卖了130万,跟市里的大店肯定不能比,但明年送我儿子去澳洲读书的钱还是有的。”
日子过得安逸,陈总也就懒得再花心思。他认为地理优势就是自己的优势,反正也没打算把店开到外面去,目前这样就够了。
不过,在我准备离开县城的时候,看到跟陈总的店隔着一条马路的地方,有一家娇兰佳人开始装修了。虽然他没想过要“走出大山”,但竞争对手却会从“山的那边”进来。
看来,老祖宗说的“居安思危”,是有一定道理的。去年还能做130万,明年不知道会不会少了前面那个“1”。
8、解决业绩下滑的方法是关店和辞退员工
杨总的店位于竞争力极强的浙江市场,前年开始,他以日化为主的门店生意出现了20%的下滑,目前还没刹住车。
他用了3个月的时间来诊店,最终得出结论:是店里的成本太高了。
为了缩减成本,他先关掉下滑最厉害的店,这就少支出几十万的租金成本,然后辞退了一半的BA,每年又能少发十几万的工资。
在他看来,剩下的员工都是平时业绩最好的,只要再加把劲,一定可以一个人完成2-3个人的任务量,省出就是赚出来的利润!
但一方面让员工像奶牛一样源源不断地产奶(冲业绩),另一方面又不愿意给员工吃草(加工资),3个月后,又有4-5个店员提出了离职,转身就去隔壁的店上班……
光想着“节流”,而不是“开源”式地去研究自己门店的定位、形象、品牌结构是否跟上了时代,这种思想上的偷懒,实际行动时必然遭殃。
9、店铺业绩好坏全怪市场不好、经济下滑
“经济下行”、“大环境不好”,会开多了,湖南湘西开店的林总说起这种词儿来也是一套一套的。
“2015年开始的行业寒冬,到现在对我们都有影响”、“萨德事件让我去年上半年损失惨重”、“消费税降低,我也没感觉到我店里的进口品利润空间更大”……
对于每一年行业大势,林总总是特别关注,并且喜欢将这种大势的影响放到自己的门店经营上研究。
前年大家的生意都不好做,他亏损了20万,还在可承受范围内;去年国际局势不稳定,他又亏了50多万,勉强维持。如果说很多老板没有进步的思维,那么林总就是思维太过宏大。
今年半年,林总一盘账,上半年又亏了30万。我问及他其中的主要原因,他说:
“都是特朗普发起的中美贸易战!”
这句话差点让我以为,他的店是不是中兴都在里面参股了,受到这么大的牵连。
10、对业绩要求不高,不下滑就行
其实,不管是“投资”其它产业也好,关掉部分门店也罢,大家心里终归还是不想让自己的化妆品店凉透了,所以先找找别的出路,走一步算一步。
但或许不少人的心态和陕西20年的行业老兵刘总一样,已经“不悲不喜,非常佛系”:
新品牌卖不卖的动,随意,让顾客来决定死活;
门店业绩上不上的去,随缘,只要能和去年持平就行。
今年5月,他在上海美博会上找到了2个小众进口品牌,产品品质不错,但是国内的团队还比较弱,没能力到店去帮忙培训或者做活动。刘总也不急,他觉得反正进口品嘛,顾客自己能判断好坏,不用花心思去推荐。
“去年店里做了500万业绩,和前年持平,说明我的店还有点实力,今年行业形势也不是很好,我能够继续持平就够了。别人在跌,我持平,这比较之下等于我在涨啊!”刘总说自己都半百了,没有什么优点,就是心态特别好。
只不过,有时候你往100分去努力,可能才考得到90分,如果你只往60分去努力,常常会不及格……所以想要今年的业绩不比去年差,在市场情况愈发严峻的情况下,反而要越努力才行。
不思进取、骑驴找马,这样的店老板,不知道哪天就被这“大环境”割了韭菜。